收到包裹到達的通知後,我並沒有被這股開心沖昏了頭,反而想著,要是這本書開了箱之後,會不會我也受到書裡目錄或內容的影響呢?於是我便打定了主意,發這篇文章「寫在Bread Therapy開箱之前」,至少先留下證據,以便讓我在著手自己的「麵包聊療」時,回頭檢視自己有沒有被這本書的內容給牽著鼻子走而少了自己的原創性。雖然我自己的「麵包聊療」(?)不曉得何時才會面世啦。
就目前而言,我的書大概會分成五個部分,(感覺是個非常巨大的計畫)
一是揉麵團裡所聽到的各種故事,和食物和麵包和生活有關,主要是來自於這些參與者,以及我的聯想。
二是麵包治療與各種學派的關係:
以身體生理為主的潘斐德幻想小人(Penfield’s Homunculus)的大腦身體感覺皮質及運動皮質中的關連,又或者是揉麵團吃麵包時,嗅覺與杏仁核與情緒的關係;
以心理治療為主,例如完形治療中,外界中界內界的自我覺察和揉麵團的關係,或者是客體關係裡的分離個體化,或者是榮格學派裡和麵包材料有關的各種隱喻,或者是mindfulness裡揉麵團的專注,或者是米哈里.奇克森特米海伊的心流flow理論;
以行為經濟學為主、偏認知層面討論的是行為經濟學裡的ikea效應、endowment effect稟賦效應。
三則是我在督導實習生或者是接案過程中或者是生活體驗中,和麵包有關的各種聯想。
至於麵包的材料、如何製作,或者是什麼麵包會有什麼樣子的聯想,那可能是在第四部分,也可能是放在第一部分。不過這區塊會偏向麵包製作的實際過程,會不會放又是另一回事了。
另外,我想要寫這篇文章有另外一層意涵,向我在馬偕醫院協談中心的呂奕熹督導致意。當年的我只是大學就讀文學院、換過兩三個工作、在社區機構擔任擔任輔導志工、正在念在職專班的研究生,但他卻在那麼多的實習申請者裡揀選了我,成為他的徒弟。更甭提另一位出道多年、獲得金鼎獎「文學類」「社會科學類」最佳優良圖書作者的同學。
貓督導,謝謝你。祝你教師節快樂,希望哪天有機會請你為我的書寫序。
#向貓督導致意
#揉麵團
#烤箱裡的人生
#BreadTherapy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