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心理治療的道德責任:面對個案的專業倫理
Soul Searching: Why psychotherapy must promote moral responsibility
 
作者:威廉.竇赫提/著
譯者:李淑珺
出版社:心靈工坊
出版日期:2004 年 09 月 14 日
語言別:繁體中文

對多數人而言,心理治療還是個陌生的名詞。
一見到治療兩個字,便會聯想到是不是有什麼病才會需要。
心理有病是不是就是神經病、瘋子——這些過去因為不了解而被汙名化的疾病。
然而在現代社會裡,面對的社會環境日益複雜,許多曾經不是問題的狀況,
卻漸漸變成個人的困擾來源,無力感也隨之加深。
這些困擾不見得會造成心理疾病,卻會在直接或間接上造成個人的心理壓力。
因此,時至今日,心理治療不再侷限於過往耗時耗錢的活動,
轉而成為個人遭遇心理困擾時得以求助的方式之一。心理諮商也成了心理治療的另一種可能。

教育、輔導、心理諮商、和心理治療——這幾個名詞的意義不盡相同,
卻有著極其相似的地方:它們的活動皆指向著相同的地方——人與人之間的互動。
在這本書裡,討論的主題就是心理治療從業人員所要面對的議題,
諸如承諾、正義、誠實、社區等。
只不過這些議題與本文想討論的較無相關,只不過是陪襯的綠葉而已。
我認為這本書的紅花在第二篇——心理治療師的核心特質:關懷、勇氣、審慎。

審慎。
面對著當事人內心錯綜複雜的各種想法、經歷、感受,
心理治療師其實就像摸著石頭過河,一刻也大意不得的帶著當事人探索走過激流淺灘,
可以是走到對岸,也可以是尋找源頭。
好朋友也可能可以勝任這工作,
唯一不同的是,心理治療師的訓練過程中養成了隨時查看地圖的習慣,
會經常檢視內心感受的指南針,看看哪些感覺特別強烈或虚弱。
帶著這指南針,治療師在判斷哪個地方該深究,哪個地方該輕探,
哪個問題要追到底,哪個事件要放心底便有了指標,
不會只是漫無目的詢問當事人而已,這卻是朋友不見得能勝任了。
至於如何判斷一位心理治療師的審慎程度呢?
這可以從治療師所給予的回饋或建議是否合乎現實加以檢視,
此外,治療師的建議不會太多,也不會催促當事人做出決定,
而這樣的態度會持續出現在整個會談裡。

勇氣。
治療師其實是冒著失去當事人信任與合作的風險與當事人一起工作。
心理治療師也可以選擇輕鬆式的方式和當事人談話,
會談了許多次一直讓當事人感到舒服,然後?然後就沒了。
這情況充其量只是讓當事人找到談話的對象,
就像我們在理髮時和理髮師聊天、逛街時和店員閒聊,
只是多了隱密性而已,對當事人的協助極為有限。
治療師應該有足夠的勇氣去詢問,去挑戰當事人不想面對的事情,
這可能會引發當事人的憤怒或難過或自責或其他情緒,
然而這冒險的前提是為了提供當事人機會去深入的瞭解自己,
這冒險的前提是兩者之間已發展出足夠的信任與安全,
這冒險的前提是治療師已審慎評估過當事人的狀況而下的決定。
一旦治療師有勇氣去面對當事人的任何回應,心理治療的關係才有可能往更深的地方發展。

關懷。
或許大多數的人都認為心理治療師的工作本質在於關懷個案,
然而本書作者仍不厭其煩的指出這一點。
難道是國外的心理治療師特別需要注意關懷這特質嗎?
還是國外的心理治療師看錢不看人,所以作者才要特別強調此點?
當助人工作變得更為機構化,當助人工作變得更講究界限時,
人與人之間的關懷變成只在特定環境下給予,然而一旦脫離了機構,關懷也就盪然無存了,
這也難免會引起當事人的反彈,認為心理治療師的關懷只存在於晤談室裡,存在機構內。
心理治療之價值及作用要能發揮,
維持關係的單純是其中一項要素,超出本文的討論範圍,可是,
關懷就只能在門裡進行嗎?
本書將關懷放在第一個討論,筆者卻放在最後,
並打算以書裡引用 Viktor Frankl 的故事做為結束。

最近有一次,我在凌晨三點接到一位女士的電話,
她說已經下定決心要自殺,但是想知道我對這件事會說什麼。
我用所用想到的理由反駁這個決定,爭辯她應該活下去。
我跟她講了三十分鐘,直到她向我保證她不會自殺,
而且會來醫院找我。但是等她到醫院來找我時,
我才知道原來我所說的理由中,並沒有一個打動她。
她決定不自殺的唯一因是我在半夜被吵醒,卻沒有生氣,
還耐心地聽她講話,跟她講了半個鐘頭。
她認為世界上還有這樣的事情,那這個世界一定還值得人繼續活下去。

心理治療,其實就是人與人的相會,真心的相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enwolf 的頭像
    benwolf

    扮臥虎,不必藏龍

    benwol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