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天12小時的藝術工作坊,終於來到最後的時段。
吃完晚飯(沒看錯,是「晚」飯),大家就又回到團體室裡,
在星期天的晚上,在沒有太多人的五虎崗校園裡,
燃燒了一整天的熱情之後,體力雖然經由進食獲得補充,
活力已是強弩之末,恐怕撐不了太久。
老師設計的創作活動,在此時突然來個anticlimax,
要大家見識另一種媒材,紙黏土*,來創作。
很像國小時候所玩那種到最後總是混成一團灰聞起來又臭的六色油黏土,
只是紙黏土在塗抹在粗砂紙上,不是件容易的事,
往往很認真的糊上去,一不小心就又跟著手給黏了下來,
如此來來回回,要等到掌握其特性後,挫折感才會下降,
故此段我稱之為anticlimax。
起初,我還很努力的想要表達細緻的手法,
取了兩、三種顏色混成不同深淺的綠色,
抹了幾條在砂紙上,可是一再失敗讓我改變做法,
決定迅速的抹上去,不留戀於它們的形狀。
下了這個決定後,進行的頗為順利,不再苦惱於媒材的難掌握,
雖然它的觸感其實還不算太糟。
說到媒材的觸感,我覺得最棒的還是小時候在建築工地所玩的河沙,
堆得小山的可以挖山洞、造溝渠,
溼的可以像壽司般掌握而捏成球,
夏天將整隻手埋進沙裡的冰涼感可比美現今高檔冰淇淋的滋味,
只不過,和同伴互丟跑進眼裡、混入頭髮、貼在頸後的滋味就很難受,這是後話。
望著空盪盪的另一半,我還是想要表達出一些比較細緻的紋路。
我想到古典的流雲紋,那種在木刻或石雕上偶會見到,
像是孫悟空的筋斗雲那般的捲狀線條,
只不過,在將這些雲給貼上砂紙時,先前遇到的困難依然存在,
我便直接壓貼處理,不再做二次加工,
黏是黏住了,只是雲的紋路也不見了。
到後來,我利用一旁的面紙,撕成條狀,讓雲的意象更清晰,
方法是想出來的,不是天上掉下來的。
老師在一旁不斷提示可以將紙黏土立體化,
一時我沒想到別的東西,倒在製作面紙雲的過程裡,
想到可以將面紙捲起來再用黏土包住,進而改善黏土的硬度,
於是,山的形狀出現後,我也架起了纜車架,
算是完成了「立體化」的要求了。
最後,屬於 ready-made 的裝置藝術,主題是「我」。
這個「我」其實是盒子,我們要運用各種手邊的材料加以裝飾,
這是屬於美勞的部分,對我而言是容易的,
只是要構思出代表自己的盒子,而且要能言之有物,
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利用手邊的塑膠帶、粉彩紙,我綁了四個蝴蝶結。這是外在的我。
算來我是幸運的:
有份穩定收入的工作,不虞匱乏;
揹得起的房貸表示我對銀行有些貢獻,也是有產階級;
就讀自己感興趣的研究所,對社會有些付出與責任,並且可以全心投入;
家人朋友俱都健康平安,我也吃得下、睡得著、跑得動、笑得開,沒有什麼大不了的煩惱;
還有好多好多…
感謝老天爺給我這麼多的祝福,我何其幸運。
盒子裡,
裝了個現成的鈴鐺、雜誌裡剪下有著俊男美女的香水廣告照片以及透明的提包照片,
用皺紋紙捲出個花朵,再加上胡亂捏成的紙團,
最後再用網狀的紙將這些東西都串在一起。
這些,有我清楚知道的部分,例如情欲、虛榮,例如敏感、溫柔,
有我不怎麼清楚糾成一團的部分,例如自卑、健康、自我要求、分離焦慮…
然而,我清楚都知道這些部分都是我自己,
無法割捨或拋棄。
最後的裝置藝術,可以抽象,也可以具象,
還是回到自己,這個一輩子無從走閃的課題,
一如 Delphi 的神諭「Know Thyself」,
一如老子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謝天謝地。
*其材質並非紙漿,在此便於稱呼而謂之;類似於playdough(陪你樂)
原文出處: 藝術工作坊-完結篇
- Apr 22 Sun 2007 21:46
藝術工作坊-完結篇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