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因為修了文化心理學的關係,
上上週去拜訪一間神壇,
見到所謂的師姐、師兄在為堂生袪邪祈福,
並和其中一位堂生聊聊起來,
才發現,
求助行為其實到處都有,
只是自己有沒有注意到而已。

來求助的家庭,因著其一位成員的疾病,
而來到這間「宮」,
希望能減輕或和緩該名家人的病情。
師姐,當時為某位神明的人間代表,
以一種灌注希望、充滿期許的語氣,
告誡、支持該名成員,
要做到哪些事,要等待時機…等等,
並在執行一些儀式之後,
要該名堂生如何如何云云。
稍後,我和該堂生的家屬在堂外聊聊天,
知道了該家庭的一些背景資料後,
才覺悟且正式面對,
這是台灣人(華人)的民間諮商吧!

西方的諮商文化建基於個人主義上,
且以尊重個體的自主權為原則,
然則在東方的集體主義裡,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較緊密,
尤其來自於城鎮而非都市的民眾,
其人際關係在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
因此,當堂生進入該場域前,
已先有家人熟識該堂主,
與堂主不是單純的求助者與助人者,
而是有了「關係」的兩人;
其次,堂生在家人的陪伴下進入該宮,
獲得了較多的支持(也可能是壓力),
要在裡面去面對自己的疾病會容易些(也可能會更困難);
再來,堂主以殷切關心的語氣、甚至有些鼓勵外加強迫的說理,
強烈傳達出對堂生的關懷;
最後,堂主透過多種繁複的儀式作為以及再三保證的言語,
灌注希望、加持於堂生,並對堂生「賦權empower」,
使能面對目前生命中的困境。

綜合以上諸多因素,
我強烈直覺這就是台灣人的心理治療,
有沒有效我無從追蹤得知,
至少其家人感到心安(?),
該堂生也能立正聆訊,
配合堂主的要求做出各種反應,
似乎也呼應了堂主所表達出的關心。

當我在尋求論文題目時,
是否一昧的固著於原先的設定,
渾然忘了助人其實有各種可能及形式,
不見得非得要透過「諮商」才能成就。
或許,文化心理學是個開始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enwolf 的頭像
    benwolf

    扮臥虎,不必藏龍

    benwol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