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天上的飛鳥,感受不到空氣的存在,卻能自由翱翔;
水中的游魚,感受不到水的重量,卻能自在悠游。
文化,吾人生活行事的準則,安身立命的依規,
像是空氣之於飛鳥,水之於游魚,
幾乎感受不到,卻也時時影響著我們。
在我閱讀莉竹老師的文章之前,
對於移植自西方的諮商理論與方法幾乎可說是全盤接受,
對於在本土實施的過程中,即便感受到些許的異樣,
卻也不知從何著力,只得任由這些異樣存在。
不過,在讀了老師的文章之後,像是為我點了道燭光,
讓我有些憑藉,得以照見思考自己在實務現場、理論學習中的狀況,
不再瞎子摸象。

在自己的接案過程中,常無力於華人父母對子女的期待與盼望,
一種「全有全無」的固著想法,要不就是關心子女近乎操控,
要不認為關心少一點等同於放棄孩子,僵化的程度之高,
讓我身處於和父母拔河的過程,也讓自己陷入了兩難的局面:
鬆動父母對子女的期望幾乎是要父母放棄子女,讓我難以下手;
不鬆父母對子女的期望卻是於事無補,父母的心結解不開,
有虧自己身為諮商員的職責。
在這樣來來回回的拉扯過程中,
我雖然看到了父母對於子女永遠的牽掛羈絆,
卻看不到華人文化裡家庭之於父母子女集體主義的深遠影響,
一如空氣,一如水,身處其中的人是幾幾乎無從感應起的。

在另外的一些例子中,案主帶著滿心的疑惑與困擾,
和我談了許久,彼此卻像是身處泥淖之中,兩人彷彿越陷越深,
幾乎要動彈不得,然而在不經意的一剎那,
案主提到了民間信仰或是算命求佛的經驗,
不論主動追尋或被動告知,似乎在幽微的暗處見到一絲光亮,
案主找到了方向、獲得了力量,漸漸離開(接受)了原先的疑惑,
困擾得到鬆綁、困境得以解脫,慢慢的走出生命的谷底,
受苦也找到了意義,苦不再是苦了。
在這樣的過程裡,身為諮商員的我變得有些心虛,
明明是走不出的胡同卻能另闢蹊徑,案主已經走了出去,
徒留下原地摸不著頭緒的我,暗呼僥倖。

相較於強調個體主義的西方諮商信念,
個人有主控權、為自己行為負責、個人與家庭分化…等,
其底蘊迥異於奠基在家族中心、甚至是超越個人之宗教力量的華人文化,
因此即便在現代普遍接受西方影響的社會環境裡,
要在我們身處的華人社會裡實施諮商,還是有一定的限制存在。
幸好讀了莉竹老師的文章,增加了我的自覺,
我也開始運用自己以往在遇到困擾時所使用的解惑方式,
例如透過宗教力量,在案主提到相應的經驗時,加以理解支持,
嘗試著用不同的路徑和案主一起走出困擾。
換句話說,
我對於自己過往的生活經驗、對自己身處的文化環境、對自己所受的諮商訓練,
開始有一滴滴的融合運用。
只要是有助於案主理解自己的困境、解決自己的困擾,
管它黑貓白貓,都值得一試。
畢竟,路是人走出來的。

至於莉竹老師所運用的研究法,我倒是沒什麼疑問,唯一想到的是:
莉竹老師是怎麼想到這些文章的題目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enwol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